收到一封標題《100元有找,看螢火蟲去……》的e.mail,生性浪漫又隨性的我,立刻衝動起來,決定出走去流浪。週末一早,穿著最舒服的便裝,背包內塞本小說,戴上針織帽,跳上公車,來到了風城─新竹,到的時間還早,又是第一次深入走訪,覺得應該好好看看這座風很大的城市。
新
竹拜竹科所賜,在小古城市內,百貨公司林立、國際五星級大飯店處處可見;市中心的市府辦公建築物前,就像是台北市政府前廣場的小號翻版;廣場上石板塊的街
道,走來頗有歐洲風情;原本老舊不堪的「國民戲院」,也頗富巧思的改建成「文化中心」,由於保留著原先的外型與架構,古色古香中平添一份濃濃地書卷味。新竹市區在日據時代,曾建有著名的地下防空走道,如今不但改建成表演場地,興建成行人徒步區,地下商城獨具一格。
新竹的火車站建築,也是列入古蹟之一,保有著小格局,舊風味,火車站只有兩個月台,不怕走錯路,搭錯車。來新竹,原本計畫是前往「內灣」,買了名為復興號的車票,才$四十一元,心想,這麼便宜?上了車肯定要滿頭大汗搖晃一路。那知,復興號小火車,塗裝鮮豔的菊色,才五、六節車箱;內部竟然與自強號的裝潢座椅沒兩樣,而且冷氣吹得人人找外套報紙遮蓋。
鐵道兩邊的景象,就從市區汽油味慢慢改變成鄉村的青草味,金黃色的稻田,在風中茂盛的搖擺;綠色的樹林,將稻田井然有序的分隔著;火車往竹東方向進入山區,越往鄉下山區天空顏色就越鐵灰,過了「横山站」,斗大的雨滴開始打在車窗上,聽到左右遊人發出感嘆,我流浪的心情就此刻開始。
大
約40分鐘車程,終點站內灣在新竹市區的另一頭出現了。因為大雨直直落,在車站躲雨的同時,四處張望了一番,一出車站,就這麼一條小街,想必就是內灣的市
區了,遠方,但見青山環繞著小鎮,清新的空氣迎面而來,恬靜的街道,矮屋紅瓦的民厝,少了都市的濃妝豔抹,卻更讓人一路暢快到底。
午
後的雷陣雨總是來得快去的更快,頂著漸歇微雨,漫步在小街上,每家店面不一定挨著另一家,住家也夾雜其中,忽然注意到,有家很乾淨的店面,賣著野薑花粽及
客家湯圓等小點心;入境要隨俗,為了問路,當然先點上兩道此地名產,再與帥哥停筷暫借問:『頭家,我要去拜訪的「星海」在哪呢?』帥哥的表情在聽完後,露出一絲的「不帥」;眼神更是「輕蔑」我這個外地歐巴桑。我的口氣一定是很堅持並且很「番」,帥哥竟然好言相勸我「明年再來!」
我!?怎會這樣?那怎麼行?因為帥哥說:『要看螢火蟲,每年要在四月底五月初之際,此時太晚了,只能看到「蟲」,沒有「螢火」了。』不行,雖然知識不足,既入寶山,豈可空手而回?決定還是去瞧瞧。
帥
哥的老爸臨走前還神色凝重地要我小心,山上別給人拉走啦!我揮手道謝後,往山上走去,小小的山坡路,因為剛下過雨,又近黃昏,路上濕滑,樹梢上飄落下來的
雨滴,打在身上有些寒意;我那雙鮮紅便鞋,踩出的腳步聲與林裡的鳥叫蟲鳴相呼應,無人的山中小路,紅色便鞋竟顯得如此嬌羞纖弱。
半山腰上,第一個景點是,內灣有名的「木馬道遺址」。內灣在日據時代,又叫「櫻花部落」,因地形氣候適合摘種櫻花,盛產生薑,山上的樹林材質非常適合做木炭。當時,伐
木工人必須將砍伐好的木條運下山來,因此在斜坡山路上,設想出類似鐵道枕木般的運送軌道,埋設木條,再作木座,俗稱木馬。工人們將原木綑綁於木馬上,一路
藉力使力,由山上往山下推。而此工作大部分是由夫妻共同操作,老公在前拉,老婆在後推,經常一不留神或山路不順,木馬往前衝出,經常老公都是當場斃命,因
此也稱為「寡婦木馬」或「殺人木馬」。再轉個小彎,爬點小斜坡,星海─螢火蟲窟就在山谷間。此地是內灣東窩溪的螢火蟲聚集地,據說每到季節時分,滿山滿谷,數以萬計的螢火蟲,彷彿星星一般,因此用「星海」來形容。
這次拜訪未遇星海,我告訴自己─再訪星海,明年再來!廣告詞說的好,「人生,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」,此時的我,終於感同身受,心情真是暢快無比。在不景氣中找到了快樂,也在沒車可開的景況下學會坐車。
陰天的午後獨自漫遊在翠綠山林中,浪人應有的孤寂一掃而空,換來的是滿心的感恩,感謝上帝賜下這片土地,台灣真美,真的迷人。
修改於2005/05/20 午後 【刊登於2005/07 澳洲雪梨生活月刊】